22年考研人数457万人,又创了历史新高
这其中有不少人是在职员工
随便在办公室找一找,就能找出三个考研人
白天大家都在辛辛苦苦的工作
下班回了家,考研人还要继续挑灯备战
今天用几个在职考研的同学的例子
来给大家解读为什么工作了
还要选择考研提升
01.
@小杨
就算有了铁饭碗,也不躺平
小杨是山东省枣庄市一名基层公务员,今年“二战”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非全日制新闻与传播专业。
至9月份始,小杨每个周末都会来北京上课,在两个城市间共计往返13次,坐了26趟高铁。
选择我感觉如今体制内的年轻人就算有了“铁饭碗”,也不会轻易躺平。我周围几乎每个人都在考试。
“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卷,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卷,所有人都在提升自己。”
02.
@小王
在职5年手里9个证,顺便考个研
我原本准备的一个资格证考试,因为疫情被取消了,我才半道开启了考研之旅。
我基本每年都会考一个证书,有和工作相关的软件工程类的,也有教师资格和心理咨询类的,目前到手的有9个证书。
要说考这些证书到底有没有用,短期看确实是用不太上,但我考也不是为了能用上,我只是考试考出了惯性。
上不上岸对我来说,没那么重要,每一年都没停下来,才比较重要。
03.
@老赵
毕业2年,工作和学习,到底怎么选
这是我在职考研的第3年,复习的时间压根不够用。
大四考研时,早八晚十,以为自己会考上,结果学校临时改了考纲,政治英语都上了70分,但平时最自信的专业课却没达标。
成绩出来以后,我就知道自己还会再考研,但还先惦记着找了份工作。
本想着边工作边复习,却没想到工作越来越忙。辞职计划没实现,考研也没上岸。
工作扔不下,考试也报名。不确定工作能做多久,也不清楚考研到底为了什么。
有的人考研是因为大家都在卷,所以自己也得跟上。
有的人考研是因为学习成了习惯,习惯了考证,不想停下来。
有的人则是从大学出来就一直在考研,一直到现在。
考研是条漫长的道路,很多学员都是边工作边备考,需要平衡备考和工作、家庭的关系,过程中的艰辛不必多言。
考研有什么用,换句话说,成绩有什么用?我们学了这么多年,仅仅只是为了学习那些也许一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?成绩永远不等于“高分低能”,成绩代表了一定的理解能力,一定的举一反三能力,一定的毅力和努力,一定的记忆力。
你有可能具备但不一定具备的好的学习方法,以及发现方法的能力,理解条理,逻辑和语言能力,比较好的心理素质,大脑运转的速度,如果你的成绩足够优秀,那么至少你以上的一部分能力比大部分人优秀。
决定你以后发展的是这些能力,而不只是单纯的成绩。
在中国,因为人口问题,永远会有许多人为设置的阻碍来限制你的发展,也许是英语四六级,也许是研究生学历,也有可能是211,985的第一学历。
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天赋异禀,即使没有那些证书,也会被人认可。在中国,招聘的时间成本太高,永远没有人会因为你浪费自己的时间。
考研并没有那么神奇,一场考试也不会立竿见影的改变你的人生,即使考上研究生,你也不见得会比你本科就工作的同学混得好。与结果相比,请更好的享受整个过程,远离迷茫和无所适从,努力奋起直追。
相信我,与硕士学位相比,考研过程中你学习的东西才会真正使你受益终生。
考研远不是两天12小时的考试,更多的是一种成长,谁都无法拒绝长大,不是么?
其实,在考研这个选择上,能够坚持到考试的同学们,已经非常优秀了。
有一半以上的人虽然嘴上说着要考研,却迟迟没有开始准备;
有一部分人一边考研,一边纠结着自己的选择,半途放弃了;
还有一部分人,在临考前,因为顶不住心理压力,根本没有上考场。
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有些人的成功过于容易,如果自己拥有同样的条件,可能成就更大,成功得更持久。
但其实,他们大多数人都与我们一样,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,很多时候,成绩,也是一点点做出来的。
自律的程度,会决定你人生的高度,因为当你知道自己想要去哪儿并且全力以赴奔跑的时候,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。
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人,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,坚持着往前走的人。
考研如此,人生也如此。